陈佩斯《戏台》15天从3.68亿跌到2.4%排片:32年回归遭遇市场寒流,老艺术家的倔强能撑多久?
01
昨天刷票房数据,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。
《戏台》全国排片2.4%。。。我记得半个月前还是黄金档的常客来着。打开购票软件,密密麻麻的影院列表里,找《戏台》比找停车位还难。
15天时间,从院线宠儿到边缘选手,这变化也太快了吧。
影院经理小李跟我吐槽:“你不知道啊,现在每天的排片会议就像分蛋糕,谁的数据好看谁多分一块。《戏台》前几天还能争取到几个黄金场,现在。。。只能安排在下午两点或者晚上十点半。”
市场就是这么现实。数据不好看,再有情怀也得靠边站。
02
但陈佩斯显然不是那种轻易服软的人。
筹备七年,阔别大银幕32年,他把所有的经验和期待都押在这部电影上。民国戏班的故事,荒诞现实主义的表达,每一个镜头都透着老艺术家的倔强。
“我不是在拍爆米花电影。”陈佩斯在采访中说得很直接。
话剧改编电影本来就是个技术活。舞台上的“戏中戏”结构,搬到大银幕上得重新设计镜头语言。错位感、时空转换、人物关系。。。每一样都得重新琢磨。
粉丝们还在朋友圈刷屏支持,豆瓣评分也稳在7分以上,可票房曲线就是不争气。
这就很尴尬了。
03
成本1亿,目前票房2.68亿,按理说已经回本了。
但问题是,如果排片能稳住黄金时段,冲到5亿应该不是梦。现在这个下滑趋势。。。有点让人心疼。
影院方面也有自己的苦衷:“观众选择太多了,我们也得考虑上座率。空场太多就是浪费资源,老板会骂人的。”
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:排片少→观众选择少→票房上不去→影院更不愿意排片。
一边是老艺术家的坚持,一边是市场的冷酷现实。谁也没错,但就是拧巴。
04
更有意思的是观众的分化。
感性派专门组团去支持:“陈佩斯老师不容易,必须贡献一张票。”理性派则冷静分析:“文艺片在商业市场本来就难,这很正常。”
还有一部分观众很纠结:“想支持,但确实没有视觉大片那么爽。”
没有炸裂特效,没有流量明星,讨论的都是演技和表演层面的东西。在快节奏的娱乐市场里,这些显得有点“奢侈”。
温和的讽刺,悲悯的情怀,荒诞的现实感。。。这些元素需要观众静下心来品味。
05
数据很诚实,但数据也很残酷。
每个时段的观众心态不同,工作日和周末的选择偏好也不一样。排片跟不上节奏,再好的内容也只能干着急。
戏里洪大帅不懂京剧要改结局,现实中的电影市场何尝不是这样?
观众口味、资本逻辑、影院考量。。。每一个因素都在影响最终结果。团队的心血,观众的期待,影院的生存压力,全都体现在那个冰冷的排片数字里。
这是一场关于电影、数据、情感的三方博弈。
06
也许,这本身就是《戏台》想要表达的荒诞感。
戏里戏外,现实与虚幻,艺术与商业。。。界限模糊得让人分不清楚。
陈佩斯32年的等待,换来15天的高光和无奈的下滑。但谁能说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戏台”呢?
观众散场了,灯光暗下来,但戏还在继续。。。
只是不知道这出戏,最终会是什么结局。
【免责声明】: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为提高可读性,细节可能存在润色,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,请理性阅读!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拉伯配资-炒股配资开户识必选-配资查询114-郑州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